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All the Rage: Mothers, Fathers, and the Myth of Equal Partnership。
作者在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下长大,进入异性恋婚姻有了孩子后的经历却是另一码事,通过个人经历和大量的访谈,作者发现异性恋伴侣关系内家务和育儿劳动分配不平等非常普遍,女的做了65%,男的做了35%,这离平等还很有一段距离。
作者发问:为什么男的在家务和育儿劳动上做得那么少?(男的为什么那么不行?)
其实有很多现有理论解释男性为什么在家务和育儿上如此无能,比如天性论,即男性天生就不是干这个的料,作者在第二章举出了各种有力的研究来反驳这种谬论。第三章从另一个理论角度来解释这种家务分配上的男女差异。男女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规训成了两种不同的人,女孩往往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女性气质的要求来培养,变得细心,耐心,善于照顾别人,而男性并不被要求这么做。这样的结果就是男女双方结合进入家庭生活后,女性就“自然而然”地被默认为应该为家庭牺牲和付出的人。
女权运动的发展使得女性打入了公共空间,成为职业女性,参与公共生活;然而女性在社会上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在家里却依然要和传统女性一样为家庭付出,两幅担子日积月累地压着,女性群体不可能不怨念。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大批女性有了平等意识,去社会上闯荡挑起了担子,在职场上争取到了以前不曾有的权利,同时也希望家庭内部能够更平等,然而男性在家里却岿然不动当甩手掌柜,挑不起担子,依然享受着女性的无偿劳动和付出。更糟的是,不管女性收入比男性高还是低,家里的担子都得她来挑。女性收入如果比男性高,那就需要在家里做事来弥补男性因为收入比老婆低丢失的面子。(女人为什么这么惨啊!)
不平等在有孩子的家庭尤其明显。母亲一直是那个被默认的家长,当人们用“家长”这个词时,默认这个人就应该是母亲,社会默认了母亲要安排照顾孩子的一切。孩子在学校生病,上着班的母亲要第一时间调节工作时间去照顾孩子的需求,父亲的工作却可以毫不受影响。围绕着孩子和家庭那些成堆的琐事,比如预约医生,准备上学的午餐,安排玩伴和暑期活动,也都是母亲来操心。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量陡然增多,男性当了父亲,却依然心安理得,理所应当觉得自己可以保有当父亲以前的生活,频繁去健身房锻炼,和好兄弟们出去喝酒看球赛,偶尔被分配了家务和育儿工作却做得一塌糊涂。一边是社会对女性“密集型母职”的高期待高要求,一边是雷打不动的男性在一旁毫不作为,这都让异性伴侣关系里的女性生活艰难。
男性在家里的不作为还有另一说,叫maternal gatekeeping,指女性在家中把着母职的门,通过母职获得权力感,不愿意放权给男性,对家务和育儿要求严格,控制男性的家务和育儿工作,所以男性才会不作为。所以这个理论是说,女性也要为男性在家中的失职负责吗?虽然这个理论能解释一部分母亲的行为,但我并不太认同其中的逻辑。女性为什么把着门不放权?为什么不信任男性可以做好家务?从我自身经验来说,那是因为我一次次地放手让对方去做,对方却连很简单的任务都屡屡做砸,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后我才会慢慢放弃。
为什么男性在家中不做家务?社会学家Scott Coltrane说,那是因为男性做家务无利可图。抵抗家务能够“强化男女的空间分隔,稳固男性理想,维持现有的男优于女的性别秩序。” 男人心中默认自己有权无偿享有女性伴侣在家中的劳动,如果男性不有意识地抵抗心中默认的这个信条,家庭内部的平等就很难推动。
女性要抵抗不平等的关系,但最终不平等的秩序要有所改变,还是需要男性有意识地审视自身的性别特权并放弃这些特权,和女性一起,时时以推动平等关系为第一要务。作者有提到一些特别平等的夫妻,能做到平等也是因为他们一直将平等关系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这本书里理论很多,这些理论能帮助读者理解现状为什么是这样,但却并没有提供一些实操性的解决办法。不过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大量访谈案例细节,我和那些妻子们产生了很强的共鸣,她们在关系中的沮丧,愤怒,失望,我都曾体会过。
十几年前精英女性倡导女性在职场lean in,可是男性在家中不lean in,女性在承担家中大量工作还要在职场精进的结果就是累死自己。我期待有男性出来写本给广大男性看的书:Lean In at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