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 - 10 of 10 RESULTS
日常

日常丨隔离Day 12 & 13

隔离的最后几天,对酒店送来的餐已经完全没了兴致,早餐还行是热食,蛋饼烤豆香肠,午餐是一份玉米沙拉加越南春卷,完全没碰,晚餐是牛肉馅饼,也没碰,最后靠之前的川菜撑过了最后几顿

周二白天依然是带孩子,看书,做了个普拉提,学了点编程。周二的晚上,窗外下着雨,雨点打在窗户上啪啪响,我已经几天没有细看窗外的风景。晚上两人躺着聊天,总结了下过去这一年的状态。

周三早晨六点起床做一个informational interview,七点开始带孩子一直到下午两点,换班之后立马就爬床睡了一大觉到四点多,睡久了点儿起来晕晕乎乎的,身体醒过来之后做了个Barre的有氧锻炼,30分钟时长,到20分钟时已经是大汗淋漓,可惜最后因为要去照顾小孩,锻炼被打断,没有做完。

周四就隔离完出酒店了,今天警察来发文件,给戴了手环,表示已经完成隔离,发了一堆文件,给了两个KN95口罩和两小瓶消毒酒精。隔离的这些天过得规律又健康,早起,看书,锻炼,写日记,十几天不知不觉就过完了。2020年还剩最后一天,明天一定得写写总结了。

日常

日常丨隔离Day 09-11: 中国胃及其他

第九天的早上,酒店送的餐是麦片,一看又是冷食,我有点失望,随便吃了几口,期待着午餐能送点我喜欢的。后来午餐送了个鸡肉馅饼加青豆,我吃了几口,摇摇头放下碗,打开了外卖app。

可以看得出酒店在很努力地做好餐饮,这么些天来,中餐日餐意餐印餐中东餐都送了一轮,味道也都还过得去,除了中间把荤素弄错了几次,整体服务是很好的。然而我的中国胃实在受不了几天不吃中餐。加上第九天这次,我一共点了三次中餐外卖,一次湖南菜,一次西安菜,一次四川菜,每次分量都够吃五顿左右。悉尼毕竟是国际化大都市,中餐水平还是很不错的,点过的这三次都没有踩雷。家属吃腻了酒店送的餐后也会蹭我的中餐吃一吃。最后点的这一批川菜分量比较多,应该能扛到隔离结束。

隔离期间最大的惊喜就是孩子突然走路走得顺畅起来,刚进来的时候能走个三四米,这才过了一周多,已经能跟着我屁股后面满屋跑了。相比其他的孩子10个月就开始走路,她16个月才开始确实有点晚,之前我还有点着急,现在终于走路了终于安心了一点。除了走路,孩子似乎进入了一个大运动的敏感期,开始爬上爬下,学会了自己爬上沙发,一只脚先撩上去,然后身体趴上去,然后靠腿,身体以及双臂的力量把整个人拽上去。这个过程有很多尝试,有时她从沙发的一侧爬不上去就会换个角落继续尝试。爬上沙发后喜欢在上面走来走去,在软的平面上走需要一些平衡能力,这方面也得到了一些锻炼。孩子还学会了对自我表达赞扬和肯定,在完成了一项任务时,比如成功爬上了沙发,成功把shape sorter拼对,成功把球放进了盒子时,都会对自己大喊一声“yes!” 看到她为自己开心我也很开心。最后,她在隔离期间学会了认字母,我每天跟她玩字母游戏,随机拿起字母积木一个个认,到现在除了E不太能辨识,其他的都能将名字和字母对上号,自己也能说出将近21个字母,只是有些发得还不是很标准。小孩子的学习能力真是惊人,记忆力跟海绵一样,统统吸收,实在是让成年人我羡慕不已

晚上本来在看健身视频,看着看着就看上了dance workout,然后又看上了各种跳舞视频,接着滑进了BTS的Dynamite那首歌,然后看了好多个用这首歌跳的舞,看跳舞看得我心潮澎湃,深夜了都想跟着蹦哒起来,然后回想二十多岁的时候一直想学跳舞,但始终都没有系统学习过,也许新的一年可以把这当成一个小目标。后来左点右点点进了一个叫Niana Guerrero坐标菲律宾的youtuber的频道,然后发现她家五个小孩全部都是网红,最小的六岁,都有各自的频道,关注几十万到一千万不等,难道这是菲律宾的网络版卡戴珊他们一家?

第十天早餐又是麦片,午餐是藜麦沙拉,晚餐是烤鸡肉,浸在印度风味的汁里。送了两顿冷食,我又靠昨天点的川菜度过了一天。这天还做了第二次检测。第二天做第二次检测时,先测体温,然后一根小细棍在喉咙两侧粘一下,然后伸进两个鼻孔。进鼻孔的时候我只觉得痒痒,很想笑,后来痒得没忍住直接噗一声哈哈大笑起来。小孩看我笑,以为是在做什么好玩的游戏,轮到她时她笑嘻嘻的,检查完她竟然没哭,只是有点懵。这回第二次戳鼻孔时我没觉得痒了,有点酸胀,而孩子做完检测就哭了,不过很快就哄回来了。

第十一天早餐是可颂,午餐是泰餐,我的那份送错送成了素的,晚餐三文鱼。依然是靠中餐度日的一天。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我和孩子一起找遗失的字母“I”,在沙发下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找到了,很开心。早晨学了下编程,做了下乐理练习,下午做了个zumba的锻炼,继续读了Educated这本书,差不多读了三分之一了。

没住进来时觉得隔离两周好长,然后这就第十一天了,还有几天就能出去了。

日常

日常丨隔离Day 05-08: 搞面试加过圣诞

面试的事一直在拖延,隔离第五天时终于不能再拖了,那天晚上查了些资料,写了两个问题。隔离第六天基本都在为这个面试赶工,早晨四点半起来还弄了个informational interview。准备面试的效率到晚上才提起来,九点多写完了答案,在洗手间练习,觉得不太顺,中间休息了下,让家属听了下给了些意见,把答案改了改,继续练习,差不多之后开始正式录,终于到12点前弄完了,还算满意。第七天早晨七点半又弄了个informational interview。

第五第六天因为有搞面试的焦虑就没有锻炼,第七天又重新开始。住进来一周多,重了五磅。酒店送的食物太多,总是克制不住自己不想浪费食物于是硬撑的冲动。接下来的几天一定得克制一下,然后加强锻炼。过去几次没有做瑜伽,改做普拉提了,强度大一些,着重核心力量。带孩子之外的例行活动就是切水果,扫地,洗衣服,洗碗。这些例行活动都让我感到很放松。

第七天是平安夜,酒店在晚餐的时候派发了姜饼,曲奇,还给孩子一个熊娃娃。

第八天是圣诞,隔离中也没法庆祝,酒店给的吃的也没有很特别,上午趁孩子小觉做了普拉提。中午约了几个朋友聊了两小时,交流最近的生活,这个年龄阶段的主题差不多就是恋爱外加生孩子。傍晚孩子睡之后跟家属交流了下,说了说过去一年当父母带孩子的感受。

这四天的食物还行,如下:

D5,早餐:鸡蛋+南瓜+豆子+香肠, 午餐:寿司+蔬菜沙拉,晚餐:馅饼+烤土豆+青豆

D6,早餐:鸡蛋+香肠+西兰花+番茄,午餐:鸡肉三明治,晚餐:印度咖喱鸡

D7,早餐:松饼,午餐:cous cous,晚餐:烤猪肉

D8,早餐:muesli,午餐:鸡肉+烤土豆南瓜红薯+西兰花,晚餐:empanadas

日常

日常丨隔离Day 04: 今天没有很特别

在酒店隔离的生活好像写不出什么花样,写着写着就是流水账。记流水账其实也是一种仪式,给没什么特别没什么存在感的日子一点时间上的刻度。

昨晚看完了When Breath Becomes Air,稍微倒腾了下面试的事,然后东摸摸西搞搞弄到午夜过了才睡,之前几晚都是七点多就倒下。晚睡后早晨起不来,七点多还是困意满满,把自己拽起来洗个澡后清醒了很多。

今天送的餐一般,早晨是玛芬,太甜,我没吃,吃了昨晚剩下的香肠土豆泥混青豆当早餐;午餐是酥皮鸡肉馅饼加鹰嘴豆,一般,没怎么吃鹰嘴豆,靠之前的外卖湖南菜补了一点;晚上是中餐,米饭加杂蔬,太素酱油味太多,但还是差不多吃完了,同时还把之前所有的湖南菜都吃干净了,四个菜总共吃了五顿,不错。

上午抱着孩子睡小觉时自己也补了一些觉,醒着的时候开了一本新书Educated。看到童书群里分享Adichie的女权小书,立马去libby上借了,傍晚边洗衣服边听,一小时就听完了。

另外还跟高中同学约了下午聊天。本来想问她的生活情形,最后我一失控变成了自己叽里呱啦说了很多话,于是跟她说要再约。

傍晚锻炼了下,瑜伽运动量不太够,Pamela的20分钟全身运动强度又太大,三分钟就心跳过快,停下来换了一个30分钟的普拉提,有点难,但大部分都能做下来,明天应该会有点酸但不会酸到无法走路。

本来今天还要做一些音乐练习,但现在已经十一点多了,该睡了,不记录一下还真不知道自己其实还干了挺多事情的。今天的流水账就到这里。

日常

日常丨隔离Day 03: 生日与仪式

早晨四点多醒来,家属说:“今天是你的生日,生日快乐!”

好几天前他就开始念叨我的生日,说要去买蛋糕庆祝下。今天告诉我他发了一个电子卡到我邮箱,叮嘱我打开看。我打开邮箱,卡片上是他选的几张我的照片,还有一些暖心又有些幽默的话。公婆的仪式就更大了,做了个ppt发给我。

总之,每次我生日他都比我要激动,做电子卡,买蛋糕,让我多休息,安排一些活动弄出一些仪式感,让这天稍显特别。自从我跟他在一起后,我生日这天因为他的重视变得特别起来。

但我自己对生日这天反应平平。一来身份证上的年月其实是农历十二月,多年来我跟着我妈按农历算生日,但他每次是按公历十二月来,我对公历的那个时间很无感。

另外,从小到大父母从未正经为我庆祝过生日。农历生日临近春节,为春节做准备的仪式感盖过了我的生日,那天妈妈会问我想吃什么,不会大张旗鼓,也就是和平时吃差不多的东西,顶多因为蹭了春节的热度吃点过节才能吃到的食物。小时候我去参加过一个同学的生日会,她的爸爸跟她在酒店里订了一桌,还有生日蛋糕,那是我第一次吃到生日蛋糕这个东西。我心中也曾想过一个有蛋糕的生日,不记得有没有跟父母提过这样的要求,又或者是提过被拒绝了。

于是生日就变成了一个存在感非常低的日子,后来它甚至变得和我没什么关系,因为妈妈告诉我“我的生日就是她的苦日,” 生日那天必须得电话她感谢一番,工作之后有一年还买了对金耳环送她。

家属问我:“你认识我之前有没有那年生日比较特别啊?”

我仔细想了想,24岁那年生日,我给自己在仟吉订了个很大的蛋糕,室友和我一起庆祝了生日。蛋糕是很好吃,但多年来生日不被当回事,突然被当回事然后还有人一起庆祝让我很不适。后来那几年我好像又回归了低调的风格,生日也就是自己买个喜欢的蛋糕吃一吃,拍个照留念下,也许有约个朋友一起吃,但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没什么印象了。

因为对过生日太无感,要记得为别人庆祝生日对我来说也是一件难事。比如去年我直接把家属的生日给忘了,什么表示都没有,他有些沮丧,我只好拿新生儿当托词,说带孩子太辛苦把他生日给忘了。今年他生日时好像干了点什么,但现在回想也记不起来了,记不起来说明生日那天做的事也并没有太特别。

在家属的催促下,我在85度C网购了一块黑森林,一块香芋奶油,一块巧克力蛋糕外加他爱吃的奶油夹心面包送到了隔离酒店,本来我还要点蛋挞和奶茶,最后很克制没有点。本来想要找Lady M’s,Harbs或是Tous les Jours这几家店,但本地没有。

我俩一起分享了蛋糕,85度C一般般,但也算是过了个有蛋糕的生日。被记得,知道自己被爱着,心里还是很踏实温暖的。

日常

日常丨隔离Day 00-02

悉尼时间12月17日中午,坐了三趟航班,跨了17个小时时差,填了无数表格,出了一身臭汗之后,终于安顿进了隔离酒店。放下行李,我在房间里走了一圈,客厅,卧室还有洗手间都挺宽敞,窗户正对着海德公园和远处的海港,风景不错。过了一会儿酒店送上来我们要求的儿童床,我把它放在了客厅,晚上孩子睡在客厅,我们在卧室,这样可以还原之前在家分房间睡的情形。

我立马忙碌起来,归置房间,整理行李,把东西放好。两周都要呆在这里,我希望每天能有序规整地生活,保持房间整洁,尽量让隔离生活舒适一些,所以一开始做好一个大致的安排很重要。一整理起来我也不觉得累,飞机上断断续续睡了一些保存了一些体力。

下午孩子给了些惊喜,她在家一直不愿意走路,在这里却突然有了走路的兴趣,也许是因为酒店全铺着地毯让她心理上不再胆怯。一下午她多次站起来,尝试走路,之前在家最高纪录是六步,这个下午她最远走了八步,而且学会了走两步就稍微停一下,重新调整身体的平衡,再继续走两步。

入住的这天的最大挑战是给孩子调整时差,孩子脸上已经写满倦意,眼圈都是红的,本来准备撑到常规的晚六点睡,但看她累得不行,不到五点就哄睡了。夜里她醒来一次,家属陪着她玩了几个小时,然后又哄睡了。接下来的几晚慢慢调回了正常。

挑战之二是食物安排和垃圾处理。酒店每天送早中晚三顿饭,看得出酒店花了些功夫在餐饮上,头几天的主餐已经送了意大利餐(烤三文鱼),中东餐(炒饭和肉丸),印度餐(土豆鸡肉咖喱),汉堡+三明治这样的快餐,早餐有可颂,松饼,水果,酸奶,果汁,燕麦,还会配上一堆小盒子装的黄油,果酱之类。每顿送三份来,实在吃不完,和酒店沟通了一次后把其中的一份改成了儿童餐的分量,仍然吃不完。我俩也不喝果汁,很快堆积了一大堆果汁。我俩都非常讨厌浪费食物,但又不能强迫自己顿顿塞完,又跟酒店沟通了一次,说每顿送两份常规的就行,可不知为什么消息没有送达厨房,每次还是收到三大份。后来想了想,跟他们沟通这么细节的要求可能也跟他们增加了工作量,觉得他们工作量也很大,应该尽量少麻烦他们,最后决定吃不完就吃不完吧,只能忍着浪费的罪恶感把吃不完的食物扔出去。

另外每次食物都装三个一次性袋子,配三份一次性餐具。为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我自带了餐具,也跟酒店沟通说不要配一次性餐具,可信息又传达丢了。一天下来就会多出一堆垃圾,于是每天我都在制造垃圾的焦虑中度过,缓解的方式也只能是赶紧把垃圾清出去,眼不见心不烦,如果一多想这么多垃圾都进了填埋场,我又要焦虑了。

几天没吃中餐有点想念,用UberEats点了几个湖南菜,干锅千页豆腐,香干炒腊肉,小炒黄牛肉,炒青菜,味道不错,而且没有本土化弄得甜甜的,吃下去胃的渴望被满足了些。小孩竟然也很能吃辣,不断嚷着要吃千页豆腐。没吃完的部分酒店没有微波炉热,我烧好开水倒进冰桶,食物放在圆的餐盒里密封好浸入热水,二十来分钟后也能吃上热腾腾的饭。

酒店里有医务人员,每天都会打电话来询问我们是否安好,而且是一个个问,本人要亲自接电话回答,服务很到位。在酒店隔离的这几天其实跟在家的生活没有太大差别,就是空间要小了些,然后没法练琴。但空间小清理起来也容易了很多,由此想到以后再买房子还是要买小一点的,只养一个孩子的话两千英尺差不多了。

日常

日常丨疫情下的跨国出行

八月的时候家属就在考虑圣诞期间回澳洲,八月下旬我提交了旅游签证,心中并没抱太大希望,那时候签证处理时间已经因为疫情从三个月变成六个月,到了十一月签证都毫无动静,我心理上已经做好冬天呆在原地不动的打算,还给自己安排好了钢琴老师上课。

后来家属想要回澳洲的心情非常迫切,实在是这一年被美国疫情弄得很疲惫,又经历了一波存在主义危机,想回父母家休息,这样孩子有人帮忙看着,他会轻松些,而且也不用熬中西部的漫长冬天。同时孩子的爷爷奶奶非常想孩子,天天催促我们赶紧订机票,然而我的签证一直卡在那里,于是他俩到处问,还写信给议员,希望能让我快点拿到签证。这时去澳洲又出了新规,我需要再申请exemption。公婆天天催家属办出行手续,然后他就来催我,本来我已经打定了主意冬天呆在原地不动,天天被催有点烦躁,但仍然去弄了各种手续。十一月下旬申请了exemption后,签证竟然很快下来了,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家属就买了机票,两周后就走。

知道要去澳洲我内心很烦躁。我太安于现状,杵在当下不想挪也不想有变化,如果出行,我费了好大劲才安排好的钢琴课又需要重新调整,在澳洲和公婆一个屋檐下过两三个月也有诸多不便,然后只有两周的时间准备行李,长途旅程中还要担感染的风险,入境后要立马隔离14天。总之,即使澳洲阳光明媚,阳光沙滩,而且抗疫做得比美国好很多,但知道要去的那一刻,我心里却全是负面情绪,想到的都是各种要克服的不便和困难。

不情不愿还是得行动,我在网上查了些攻略,先是看了些带小孩长途飞行需要做的准备,然后又在脸书上的一个Hotel Quarantine Australia的组里了解到不少有用信息,出行前两周前网购了不少东西,每天都在拆包裹,一点一点准备行李。家属则安排房子的冬季维护,联系人来扫雪,联系邻居帮忙照看下房子,打印出行的所有文件。

出行的前几晚都很焦虑,感觉还有很多东西要收拾,出行的前一晚收拾到十一点半,第二天六点半起来继续收拾到九点半。总共收拾出两个大箱子,一个登机箱,一个背包,一个单肩包,一个斜挎包,还有一网兜吃的,全部用透明袋子装好,方便过安检。下午三点的航班,我们上午十点就出门了。因为没有带婴儿座椅的uber或是lyft可以坐,家属只能先把我和孩子送去机场,然后开车回家后,自己再打lyft去机场。

我们小城市的机场空空荡荡,里面有个family lounge和mother’s lounge,后面这间封闭性很好,我带着孩子和一堆行李关在里面。今年疫情孩子都没怎么出过家门,突然来到陌生的环境,她又躁又亢奋,不太好哄。值机手续办了一个多小时,疫情下他们得四处打电话确认我确实能入境澳洲。过安检倒是很快,登机前在舱口托运了婴儿车。

孩子在飞机上还算好带,哭闹过几次,但每次不超过一分钟,哄一哄就停了。最挑战的是带孩子上大号,机上的洗手间狭小,很难操作。孩子在飞机上太亢奋睡不着,最后家属抱着摇来摇去好不容易才睡了小觉。第一程在丹佛中转,机场人还挺多的,好在所有人都戴着口罩,但我还是有些担心。第二程到了三藩,登机出境前被告知需要填一个什么declaration的表,弄了半天。

最后一程飞了14个小时,这趟国际航班的商务舱比之前坐的美国境内那两班的商务舱空间要大很多,座椅可以调成床躺下,我侧着身睡的话孩子也能挤下睡在一起。洗手间有尿布台,但空间还是略小。飞机餐我要了beef shortrib, 非常惊艳,全程的亮点就是那顿饭了。其他的没空体验,带着孩子长途就别再想着看电影看书什么的了,所有时间都拿去照顾她了。

悉尼时间早晨九点飞机落地,地勤那边还不让我们出舱,最后在飞机上继续等了差不多一小时。我们出舱后发现机场很空,跟美国的大机场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下机后经过了四个手续:工作人员先告知隔离事项,然后检查出关卡,接着检查护照,最后出关查行李,如果带了食物一定记得老实上报,疫情期间这一项查得尤其严格。

出了机场直接上了去隔离酒店的大巴,拖家带口的都上了同一辆大巴。我们被分到海德公园旁边的喜来登酒店。大巴开去酒店的路上,又发了一堆表格需要填。在大巴上看了下沿途风景,正是夏天,路上的行人过着正常的生活,也不用戴口罩,实在让人羡慕。

大巴在门口等了好一会儿后,我们终于下车进了酒店,在地下一层办入住,又是漫长的等待,好在服务人员和政府还有军队人员态度都很好。家属去问了下有没有空间大一些可以开窗的房间,酒店说有一间带阳台的,但每晚需要另付三百澳元,太贵了,还是算了。

酒店分给我们一个高层套间,两位军人帮我们把行李带上去,走进房间,身后门一关,我们的隔离生活就开始了。

日常

日常丨吃饭半糊弄半正经的一个月

疫情下生活令人疲惫,要带孩子要找工作,压力有点大。十月中下旬到了一个疲惫的临界点,连我最爱的做饭吃饭都提不起兴趣,于是靠Trader Joe’s和中超的速冻食品糊弄了两周,借机尝试了一些新产品。糊弄两周后有点糊弄不过去了,于是又提起精神来做了些以前常做自己又爱吃的菜。总体来说吃得还算满意,没有特别惊艳,但也没有特别讨厌的。

过去一个月尝试过的Trader Joe’s的产品:

  1. Challah bread:比Whole Foods的要松软,早上来不及做早饭的话揪一块下来填肚子还不错。
  2. Aloha rolls: 是一种小餐包,比较甜,比上面的Challah面包更软一些,也是我来不及吃早餐用来快速填肚子的东西,夹一小片黄油吃会更香。
  3. Korean scallion pancake: 直接不放油在锅上小火煎就能吃了,因为饼本身就有点油,再添油会太腻。饼里蔬菜比较多。
  4. Lobster Ravioli: 外观特别,但吃起来很一般,龙虾味没有很足,但好在没有很咸,适合拿来打发一顿正餐,最好加点意酱或是蔬菜什么的,要不太单调。
  5. Thomcord Seedless Grapes: 很软很甜的小葡萄,不用吐皮。新鲜的好吃,冰箱放几天很容易就干瘪了。
  6. 脆柿子:我很喜欢这个柿子,一点也不涩口,洗洗可以直接吃,甜甜的,但又不像软柿子会糊得满口满手都是。
  7. 印度Curry Chicken饭:Trader Joe’s的印度素食饭类我尝试过好几种,都一般,能吃,能凑合个一顿饭,但不会特别惊艳,鸡肉饭里的鸡肉普遍有点柴,羊肉的还算过得去。要吃好吃的印度餐还是得去餐馆。
  8. 生姜猪肉灌汤小笼包:还不错,比预期的好吃,一盒有六个能凑顿早饭或晚饭,蒸好蘸醋吃一吃。
  9. Saucy Scallops With Mushrooms:热一热拌个意面吃还不错,可以额外加自己喜欢的玉米粒豆子虾什么的。
  10. Crunchy Spicy Indian Style Snack Mix: 印度零食Chakri Mix,脆脆咸咸又有点辣,比较开胃,嘴巴无聊的时候可以来一勺
  11. 叉烧包:我知道我知道叉烧馅儿是甜口,但外面面皮竟然也那么甜,不合我胃口,下次不买了。
  12. Hot & Spicy Chicken Wings: 烤鸡翅一袋十个,是Buffalo Chicken的风味,出炉后口感跟炸鸡店的差别不大,推荐。
  13. Steak & Stout Pies:咸口的派,味道一般,外面的皮很酥,里面的味道就是冷冻食品的味道,一个分量足,顶饱。
  14. Pumpkin Chocolate Mousse:秋季特供小甜点,不算特别甜,两口吃一块,吃的时候得克制一下,要不一盒很快就吃光了。
  15. 韩国泡菜:还行,我一般拿来拌饭吃。
  16. 土豆沙拉:一般。以后还是别买沙拉了,实在不爱吃沙拉。

亚超食物

  1. 螺狮粉:尝试了螺霸王和螺霸王的番茄口味,喜欢常规口味。另外还尝试了好欢螺和柳全,不太喜欢好欢螺,具体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不喜欢。柳全感觉和螺霸王差不多。
  2. 萝卜糕:口感不够润,但咸度刚好,一盒有十块糕,冷冻粘在一起像块砖,比较难切分。
成长

成长记录丨回头看的那一眼

上午孩子睡完了小觉起来,我跟她穿戴整齐后,她爸爸抱着她,送她去两街区外的nanny那。我送他们离开,出门的那一刻,孩子回头望了我一眼。就是那一眼,竟然让我伤感起来,掉起了眼泪。我想起了龙应台的《目送》。现在孩子还会回头望我一眼,等她再大一些时,她可能都不会再回头,奔着她的自由和世界去了。

就像当初我走的时候,我也没有回头看送我的父母。

因为我知道,一回头,眼泪肯定就止不住,场面会失控。

那时我仰起头,喉咙哽着,快步向前走去。

我对父母没有太多的爱,离开的时候觉得终于自由了,心中愧疚多过不舍。

但我希望我的孩子是爱我的,希望未来她离开我时,心中充满了爱与安全。

写下这么短短几行字,我又忍不住哭了半天。

成长

成长记录丨说中文这件事

和别人聊起自己的小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问这个问题:“你跟小孩讲中文吗?”

我感觉大家心中默认的答案是“那肯定得跟小孩讲中文啦!” 

小孩还没出生时,我想的也是必须教她讲中文,要不她以后跟我的家人都没法沟通。她出生后我却犯起了懒,嫌跟她讲中文同时又跟她爸爸讲英文两边转码麻烦,于是就一直跟她讲英文。前段时间她语言能力开始爆发,进步很快,这时我又考虑了下跟她说中文的事,觉得自己不能偷懒,还是得跟她说中文。教她中文也不是为她着想,而是缘于自己的私心。中文毕竟是我的母语,对我很重要,我希望生活中能有和我说中文的人。如果她会中文,我以后还可以跟她用中文吐槽她爸爸,哈哈!

大约两周前我终于开始跟她只讲中文,说的都很简单,也就是日常会话,比如问问题,描述日常的活动和日常用品之类。

“你睡好了吗?” 

“我们去吃饭好不好?” 

“你是要便便吗?” 

“我们出去玩/来走路/去看书/洗澡/穿裤子/穿袜子!” 

小孩子果然像海绵一样,吸收特别快!才跟她说了两周她就能听懂好一些了。因为她先学会了英文,现在对中文的理解似乎是在脑子里找到那个对应的英文词。

我说:“该洗澡啦!” 她会重复bath。“去刷牙。” 她就说teeth。然后我说“穿裤子,” 她会说pants。我猜想这种对应适用于她已经知道英文词然后我又教了她中文词的情况。

当我拿起一样物品用中文问:“这是什么?” 她能够用英文回答那个物品的名称。这里我不知道她脑子里是直接理解了“这是什么”这四个字,还是在脑子里把“这是什么”转换成了英文的“what is this?”然后才作出回应。

输入了两周之后也有一些输出,孩子学会了说几个新的中文词,有“包子”, “玉米”,“兔兔”,还有“布。” “布”这个词来自于中文童书《石头剪刀布》, 她并不知道这个词英文对应的是什么,一开始就跟着发了bu这个音。

每天我跟她一起呆七小时,她爸爸跟她呆五小时,中文输入时间比英文输入时间多一点,希望能在上学前一点点补回来头一年应该输入却没有输入的中文。除了日常的中文会话,我也开始跟小孩读中文的童书绘本,这也都是托了一位好心豆瓣友邻的福,她给我寄了两箱子中文童书。

我也知道今后遇到的语言环境很挑战,等她上学后她就立马会被英语包围,英文输入大大多于中文输入,在那之前,我能跟她多说点中文就尽量跟她多说一点吧。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