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的孩子进了精英藤校后是什么样的体验?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大学如何制订更好的政策来更好地支持穷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这本书描绘了两个穷学生群体,一个是高中时通过选拔机制进了精英私立高中,大学也在精英教育体制里的穷学生,作者称为the privileged poor,另一个是从未体验过精英教育,大学却突然进了精英学校的穷学生,作者称为the doubly disadvantaged。作者的学术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这两个群体,并论述了这两个群体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The privileged poor在青少年时期进了精英高中,学校制度行事风格和精英大学大同小异,他们年龄小,适应力强,很快适应了和他们以前所在的社区公立高中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并学会了如何利用学校给的丰富资源更好地发展自己,开拓眼界,这也让他们在接下来精英大学的生活衔接顺利,知道怎么申请海外学习项目,知道如何和富学生们谈论游学经历,同时因为高中时就接触过这些富有的同学,知道如何跟他们打交道,对他们的富有也习以为常。他们也知道如何像富学生一样积极和教授以及行政人员建立关系,最大化使用office hour,以获得推荐信,实习机会,工作机会等等未来的实惠。
The doubly disadvantaged体验就完全不同了,身边学生的富有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贫穷,当富学生谈起他们的海外游学经历,以及日常的高额消费,这群穷学生会深感格格不入。他们从没去过高端的场所,即使通过学校的机会去了那么一次,他们的穿着也会让他们在人群中倍显突兀。他们不知道office hour是干嘛的,也不太愿意主动去接触教授,常常上完课就和教授没有交互,如果没有和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他们一般也不去office hour,不像其他熟识了规则的学生有事没事就会去找教授吃饭喝咖啡建立关系,留下印象。不仅如此,他们在家受到的道德教育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把作业做好把考试考好就行,和老师套近乎在他们看来是不道德的,他们也没意识到在大学里和老师社交对他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我觉得穷学生的这种道德观很有意思。这种道德观究竟是哪里来的呢?是不是社会上层给下层编织的一个谎言?富人告诉穷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然而他们自己却从不搞努力这一套,把力气花在搞人际上,倒是穷人信了这一点,老老实实啃书考试,然而却并未获得像富人那样的成功。当然这并不是作者要讨论的点,而是另一个研究话题了。
尽管the privileged poor比doubly disadvantaged学生更好地适应了精英大学的生活,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然而这两个群体在基本的物质没有得到保障时,受到的限制是一样的。春假里食堂一关门,他们就没有了一顿饱饭可以吃,需要绞尽脑汁喂饱自己,有的走很远的路去便宜些的超市买些廉价食品度日,有的需要提前从学校食堂偷偷囤一点吃的,有的学生甚至只能靠多和男人约会让男人买单才能吃饱饭。学校之所以在春假里关闭食堂,是预设了所有的学生都会离校出行,要么回家,要么出去玩儿,没有考虑到穷学生们有的无法负担回家的机票,有的家在附近却早已和家庭断绝关系,有家不能回,只能呆在学校。
另外,相比富学生,穷学生们在选择学校的提供的个人发展项目时,第一考虑的就是钱,这些项目是要自掏腰包还是会另外发钱?穷学生因为经济限制,不得不选择比如清洁校园这样能发些工资的项目。这让他们的处境十分尴尬,上一分钟和富同学们还同坐一间教室听讲,下一分钟就扛着清洁设备清理这些富学生脏乱不堪的卫生间。
作者提出,穷学生踏进了精英大学的大门,并不意味着学校给了他们足够的归属感。学校有时候想当然地以为所有人都熟知规则,并不了解其实有学生连office hour的功能都不知道。占学生群体比例很高的富有学生让他们很难有归属感,有一些资助项目也常让穷学生显形,在人群里凸显出来,令他们尴尬,这些都是学校可以在政策上改善提高的点。读的过程中,我感到穷学生往往是敏感的,意识到贫穷并感到难堪,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错在那些生产和制造穷人的机制,以及让穷人对自身贫穷感到羞耻的文化。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政策建议。他说,更早一些接触到精英高中的教育能帮学生们快速适应精英大学,但这并不是说从贫穷公立高中选几个好苗子放到私立高中就完事儿了,修复贫穷社区破败的公立高中系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好的资源去发展才是正事。我觉得,修复一个系统比选拔几个好苗子要难多了。贫穷带来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解决办法,也没有什么短效药。如果我是一个贫穷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一个系统变好,短期对我来说最有益的也就只有被选中进私立高中,逃离一个混乱不堪的系统,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