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 - 20 of 21 RESULTS
总结 读书

读书丨The Privileged Poor

穷人家的孩子进了精英藤校后是什么样的体验?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大学如何制订更好的政策来更好地支持穷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这本书描绘了两个穷学生群体,一个是高中时通过选拔机制进了精英私立高中,大学也在精英教育体制里的穷学生,作者称为the privileged poor,另一个是从未体验过精英教育,大学却突然进了精英学校的穷学生,作者称为the doubly disadvantaged。作者的学术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这两个群体,并论述了这两个群体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The privileged poor在青少年时期进了精英高中,学校制度行事风格和精英大学大同小异,他们年龄小,适应力强,很快适应了和他们以前所在的社区公立高中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并学会了如何利用学校给的丰富资源更好地发展自己,开拓眼界,这也让他们在接下来精英大学的生活衔接顺利,知道怎么申请海外学习项目,知道如何和富学生们谈论游学经历,同时因为高中时就接触过这些富有的同学,知道如何跟他们打交道,对他们的富有也习以为常。他们也知道如何像富学生一样积极和教授以及行政人员建立关系,最大化使用office hour,以获得推荐信,实习机会,工作机会等等未来的实惠。

The doubly disadvantaged体验就完全不同了,身边学生的富有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贫穷,当富学生谈起他们的海外游学经历,以及日常的高额消费,这群穷学生会深感格格不入。他们从没去过高端的场所,即使通过学校的机会去了那么一次,他们的穿着也会让他们在人群中倍显突兀。他们不知道office hour是干嘛的,也不太愿意主动去接触教授,常常上完课就和教授没有交互,如果没有和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他们一般也不去office hour,不像其他熟识了规则的学生有事没事就会去找教授吃饭喝咖啡建立关系,留下印象。不仅如此,他们在家受到的道德教育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把作业做好把考试考好就行,和老师套近乎在他们看来是不道德的,他们也没意识到在大学里和老师社交对他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我觉得穷学生的这种道德观很有意思。这种道德观究竟是哪里来的呢?是不是社会上层给下层编织的一个谎言?富人告诉穷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然而他们自己却从不搞努力这一套,把力气花在搞人际上,倒是穷人信了这一点,老老实实啃书考试,然而却并未获得像富人那样的成功。当然这并不是作者要讨论的点,而是另一个研究话题了。

尽管the privileged poor比doubly disadvantaged学生更好地适应了精英大学的生活,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然而这两个群体在基本的物质没有得到保障时,受到的限制是一样的。春假里食堂一关门,他们就没有了一顿饱饭可以吃,需要绞尽脑汁喂饱自己,有的走很远的路去便宜些的超市买些廉价食品度日,有的需要提前从学校食堂偷偷囤一点吃的,有的学生甚至只能靠多和男人约会让男人买单才能吃饱饭。学校之所以在春假里关闭食堂,是预设了所有的学生都会离校出行,要么回家,要么出去玩儿,没有考虑到穷学生们有的无法负担回家的机票,有的家在附近却早已和家庭断绝关系,有家不能回,只能呆在学校。

另外,相比富学生,穷学生们在选择学校的提供的个人发展项目时,第一考虑的就是钱,这些项目是要自掏腰包还是会另外发钱?穷学生因为经济限制,不得不选择比如清洁校园这样能发些工资的项目。这让他们的处境十分尴尬,上一分钟和富同学们还同坐一间教室听讲,下一分钟就扛着清洁设备清理这些富学生脏乱不堪的卫生间。

作者提出,穷学生踏进了精英大学的大门,并不意味着学校给了他们足够的归属感。学校有时候想当然地以为所有人都熟知规则,并不了解其实有学生连office hour的功能都不知道。占学生群体比例很高的富有学生让他们很难有归属感,有一些资助项目也常让穷学生显形,在人群里凸显出来,令他们尴尬,这些都是学校可以在政策上改善提高的点。读的过程中,我感到穷学生往往是敏感的,意识到贫穷并感到难堪,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错在那些生产和制造穷人的机制,以及让穷人对自身贫穷感到羞耻的文化。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政策建议。他说,更早一些接触到精英高中的教育能帮学生们快速适应精英大学,但这并不是说从贫穷公立高中选几个好苗子放到私立高中就完事儿了,修复贫穷社区破败的公立高中系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好的资源去发展才是正事。我觉得,修复一个系统比选拔几个好苗子要难多了。贫穷带来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解决办法,也没有什么短效药。如果我是一个贫穷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一个系统变好,短期对我来说最有益的也就只有被选中进私立高中,逃离一个混乱不堪的系统,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总结 观影

观影丨英文系主任

多年前知道Sandra Oh时,她是《实习医生格蕾》里干练的医生Christina Yang。当初看《实习医生格蕾》还是因为我一直关注一位出了国的本科同学。那时很羡慕她,因为她出国了我没出成。看到她的日志里提到这部剧我也就看了起来。我不喜欢剧中女主Meredith个人生活里的那些拖泥带水和纠缠,更喜欢Christina Yang,虽然她衣服都没时间洗,屋里乱成一团,但专注事业,且个人生活也不像Meredith那么戏剧化。那时我就想成为Christina Yang这种事业型的人。

十几年之后我终于生活在了国外,Sandra Oh的演艺事业早已起飞,这部《英文系主任》里,她的角色依然是事业性女性,演员演技让人印象深刻,不同场景下的面部表情实在太精准,尤其是她和养女珠珠互动时,眉眼里传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感情不是随便哪个演员就能做到的,她的眉毛为什么那么灵活,到底是怎么控制的?

Sandra Oh的演技自是不必说,这部剧就故事性来说可看性也很强,对学界生活感兴趣的人也都可以来看看。片子只有六集,但揭示了当下学界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人文专业的困境,老白男教授们的傲慢,少数族裔女性教授们受到的隐性歧视,学生和教授观点上的冲突,社交网络对事件的断章取义和病毒式传播等等。学界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一部短剧无法揭示一切,也无法给所有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只能在简短的戏剧冲突中让观众短暂思考一下。

这些问题我虽不敢说有多么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但在学院呆了将近七年,多少也有耳闻,一些也有亲身体会。和家属一起看剧时,他说:“你不觉得这种学院生活很致郁吗?” 致郁是我后来几年才体会到的,但初入圈时,Sandra Oh在片中饰演角色的生活,就是我当时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当时想的是念完博士找教职,做研究,搞定身份,不结婚,收养一个女儿。他问:“真的吗?你真的这么想的吗?你看看这女主工作上的一堆烂摊子!”

当然是真的那么想!入圈的时候眼里只看见光环,根本没去了解另外的一面。

如今我退圈了,没成为Sandra Oh饰演的任何一款事业型女性,刚刚找到了一份非常普通收入较低的工作,但我没有什么怨念,已经接受了现实,能找到份工作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总结

总结丨荒废的四月五月

回到家收拾忙碌的十几天里,五月就这么结束了,六月就这样来临,一年的一半又要过完。回望四月和五月,日常事项打卡频次断崖式下跌,四月时做得不好,设定的计划大部分没完成,于是五月干脆就撒手没设目标和计划。四月的借口是电脑键盘出问题于是没继续学习编程,锻炼伤到脖子所以没有继续锻炼,五月的借口是要走了得抓紧时间多吃多逛多玩,唯一坚持得不错的是钢琴,主要是对学琴的兴趣始终高于其他,并且因为每周上课要给老师交差,所以也保持至少每天练琴半小时的频次。总之人要是不求上进不努力,借口总是随手拈来。

六月不能再这样废下去,得建立新的routine,固定起床和睡觉的时间,重回锻炼,编程学习,找工作,写作,看书,继续保持练琴热度。

具体如下:

作息:七点起床,锻炼;十一点前睡觉,睡前读半小时书。

锻炼:重回锻炼,可以从每天30分钟的普拉提开始。

编程:继续Angela Yu的课。

工作:六月至少新投三份简历,探索一些做零工和做志愿者的机会。

写作:推进coursera上写回忆录的网课,继续读如何写回忆录的书。

看书:每天读书半小时,慢慢读完房间里书架上已有的书。

练琴:在现有练琴的基础上,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读那本音乐理论的书。

行动起来!

读书

读书丨All You Can Ever Know by Nicole Chung

亚特兰大枪击案发生之后,我读到了Nicole Chung写的一篇文章https://time.com/5948949/anti-asian-racism-white-adoptive-family/

讲的是她的白人养父母和的她亚裔身份,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仇恨亚裔的思考。文章里提到了她自己写的一本自传,讲她被收养以及寻找亲生父母的过程。因为一直对收养这个话题有兴趣,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来看。

我一直关注的是国际收养,看过不少中国被弃女婴被收养到美国的故事,谷歌和油管上搜一搜就能找到很多这类故事。作者是从美国国内收养的,亲生父母是从韩国来的第一代移民,经营一家小店。她被收养的经历和国际收养不太一样,手续看起来要简单很多,养父母似乎也没有付高额的费用。尽管国内国际收养的流程和复杂程度不同,但被收养的孩子成长经历中的挣扎却大同小异。人们普遍认为被收养的孩子很幸运,但作者却写了她的挣扎,让人们真正去了解被收养的儿童所经历的痛苦。

第一重挣扎:我的亲生父母为何不要我?

这个应该是所有被收养的孩子会问的问题。被遗弃是令人痛苦的残酷真相,养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伤心,都会告诉孩子她们的亲生父母其实很爱他们,但他们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放弃他们。作者也是听着这样的叙述长大的。当她去研究自己的身世,找到当初的各方时,发现的是几个不同版本的说法。据当初负责联系她亲生父母的社工猜测,她的生父母已经有两个女儿,可能是想要一个男孩,所以才把又是女孩且早产带病的她放弃了;而作者的生母又是一个说法,说她自己是非常想留下孩子的,但作者的生父要把孩子送走,但她并未解释生父为何要送走她,并且作者似乎不太情愿和生母通话,也没有继续追问;作者的生父的说法是她妈妈脾气差,总是打孩子,他觉得这个刚出生的女儿不能给这样的母亲养大。最后作者似乎是相信了生父这边的说辞,她跟生父达成了和解,并和生父因为对文字和知识的爱好建立了很多联系,同时和与在生父身边长大的二姐来往密切。

作者后来和生母完全没有联系,对生母的了解也都来自同父异母的大姐和亲生二姐的二手资料,她并没有说太多为何不想联系生母。我作为旁观的读者,会觉得作者这样对生母不太公平,完全没有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当然我不是作者,无法代入她的感受,她不联系生母肯定有她不太方便说的理由。

第二重挣扎:我是韩国人还是白人?

少数族裔的孩子被白人养父母收养,生活在白人占大多数的社区,多少会有身份危机。作者说到她小时候很希望能在学校在社区认识其他亚裔,希望看到和她长她像的人群,那样她的存在才不会太突兀。生活在一个很白的社区,她在学校里遭受了不少欺凌,有白人女孩跑上来问她的阴道是不是真的长得不一样,这样的问题即使是无心,也充满了恶意。这些问题全都是microagression,专门针对少数族裔,大多时候人们默默忍受这类问题带来的不适,但好在现在少数族裔也知道要反击,要怼回去。我想了想可以怼回去的答案,比如:

“比一比才知道是不是不一样嘛!先给我看看你俩的长啥样,然后我再告诉你们我的是不是不一样。”

尽管挣扎很多,作者的结局算是好的,跟原生家庭的几个成员重新建立了联系,重塑了那部分充满疑问的自我。

可能因为我对收养的话题比较熟悉了,所以这本书并未让我觉得惊艳,大部分笔墨在个人经历,把前因后果讲清楚了,算是一个合格的故事。本书还稍微涉及了一点收养这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摘录了一些被收养的孩子对收养这件事的看法,想深度了解收养话题可以去看学术论文,相关研究现在也很多了。

Uncategorized 读书

读书丨Permanent Record

棱镜计划被斯诺登抖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跟进细节,但斯诺登的那张脸想必大家都熟悉了。他长着一张挺典型的宅男极客脸,此书中他对自己的刻画也部分符合极客刻板印象:电脑技术高超,爱电玩,爱日本文化,等等。

不过他可不是普普通通埋头搞技术不关心世事的极客,从书中描述来看他心中还有一些理想主义,有很多不可破坏的原则。这本回忆录描画了一个更丰富立体的人,看点很多:小时候在父亲的引导下爱上计算机并痴迷,在学校找系统漏洞为自己减轻无聊没必要的学业任务,因爱国之心参军又跑出来,年纪轻轻就为CIA和NSA这样的机密部门工作,以及后来走上吹哨人的道路。

他花了很多笔墨写自己对一些大问题的思考,包括公民基础技术知识的缺乏,公民的数据隐私,数据的归属权,政府的角色,“泄密”这个词的定义以及法条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吹哨人。这些思考,外加他个人的成长背景,能很好地帮读者理解他为什么走上了“泄露国家政府机密”这条路,又是如何在技术上实施“窃取”数据并将它交到可信的记者手上。中间的曲折过程,可能比那些好莱坞谍战片还要刺激,比如他把藏着数据的微型储存卡藏在嘴里避过安检,在夏威夷岛每天开着车出去黑别人的无线网络来用,以防追踪。现实里美国政府干的那些烂事也比好莱坞电影里要糟无数倍,电影不管怎么样那都只是电影,现实里政府大规模侵犯公民的权利,后果那是实实在在可预见的。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甚至因为思想斗争的负荷出现了躯体化反应,不得不减少工作量休养身体。

本书整套叙述看下来,我甚至觉得斯诺登有点像被命运拣选出来的吹哨人,因为他具备了一切条件:足够聪明,快速了解了机密政府部门的运作机制;计算机水平够高超,能在技术层面实现数据“窃取”;够年轻还没有被生活锤到很犬儒;以及家人尤其是女朋友对他的不离不弃。

吹哨这么多年后,他还活着,创办了非营利性组织,他提出的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加密技术也大大普及了。这真的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全球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感谢他。想想我们的吹哨人李文亮,命运和斯诺登完全不同,希望全球的人们也能记得他。

书中其他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1. 政府部门很多工作其实都已经外包了,因为外包的话政府就不用支出医保和福利。(但这其实是一种变相压榨吧?)
  2. 机密部门内部级别高的技术人员能查到任何普通人的数据,于是有(男)技术人员秘密cyberstalk自己感兴趣的女性,并在内部分享和流传她们的私密照片。(恶臭男们聚在一起就干这种龌龊的事情)
  3. 08年一波经济危机过后贫富分化更严重了,斯诺登说每一次大的世界危机后有钱人都能从中获益变得更有钱。(于是我想到了新冠,不知道又让有钱人的钱包鼓了多少倍,让穷人更没法活下去)。
总结

总结丨2021年03月

二月订的三月目标:

找工作:将找工作列入每日必做事项,查信息,递简历,联系人network。(1.5小时)

编程:每日完成30分钟内容,并复习之前的两项内容,做两道题。(2小时)

锻炼:按一天力量一天有氧更系统地锻炼,同时注意饮食,开始尝试meal plan。

钢琴:继续每日练习,每天加入a dozen a day那本书的技术练习,加深理论学习,完成coursera上的爱丁堡大学的音乐理论课。

读书:至少读三本书,将社交网络时间控制在三小时以下。

写作:三篇书评,两篇博客,每周两次的memoir写作。

3月有31天,上面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找工作:8/31,做了七个informational interview, 投了两份简历。心态上对于找工作已经进入倦怠期,不太有动力去搜集信息,对于在高等教育行业工作的兴趣也少了一些,更倾向于一次到位转码,但转码学习进程又非常慢,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编程:12/31,二月已经出现了退步,三月学到javascript最后做小游戏那一部分时彻底卡住,卡了很多天都没有进展,跟学伴小于通了电话聊了聊,后面依然没有进展,于是干脆跳过了卡住的地方,往后面学了一点点。另外之前说三月决定是不是继续去念CS的学位,想了一下之后打算还是不念了。一来没有那个钱念,二来我对回学校继续念书实在是厌倦了,想要开拓自学之路。

锻炼:28/31,锻炼完成度比上个月有进步,一个月里只有三天没练,基本上做到了一天有氧一天普拉提交替,普拉提除了继续跟着Dansique Fitness和Move With Nicole练45-60min,又发现了Gymra里的普拉提,每个动作重复的次数更多,难度更大,现阶段并不能完全跟下来,属于有点儿挑战但又不至于完全让人感到挫败的难度。饮食上更注意了一些,每顿里加入了青菜。

钢琴:28/31,比上个月完成次数多,有进步!对钢琴的热情依然不减,本月还和婆婆一起去听了场小型家庭钢琴独奏。现在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视奏太慢,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读书:22/31,每天都读了一点,但没有达到将社交网络时间控制在三小时以下的目标,本月花了不少时间看亚特兰大针对亚裔女性的枪击案的相关新闻,以及国内支持新疆棉花的新闻。也没有达到看三本书的目标,完成了1.67,看完了Atomic Habits和Permanent Record的三分之二。看书还是太随意,应该跟自己订每日看完一本书20%的目标。

写作:7/31,书评0/3,博客1/2,memoir0/0,参加了两次写作活动。列了很多需要写的条目,但没有行动。

四月目标:

找工作:每隔一天搜索一次工作相关信息,跟进三月informational interview的后续联系人,发邮件定下新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的时间,开始关注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信息,尤其是environmental justice和food waste相关的组织。至少投三份新的工作。

编程:回到每天学习至少半小时内容的进度,用In Session来自我监督学习时长。做编程学习的长期规划,什么时候刷题?刷多少?什么时候申实习?

锻炼:继续保持当下的势头,一天有氧一天力量,加入上肢的力量训练。饮食上更加注意控制食量,八分饱即停下,晚上睡觉前肚子应该时微微饿的;减少精碳水的摄入。制造热量缺口,一周减一磅。

钢琴:完成既定曲目之外加强基本功的练习,重新复习Adult Adventure All-in-One第一册的technique部分,并看完讲和弦的那本理论书籍。

读书:看完Permanent Record,并完成另外三本,每日读20%,五天读一本。

写作:书评三篇,博客两篇,memoir推进1000字。

总结

总结丨2021年02月

在新年想要改变的劲头下,一月所列事项完成度很高。

而我一看完成度不错,就给二月立了更高的目标,而实际上二月做事的劲头相对减弱了一些。用弱下来的劲头去应对比上月更高的目标,结果就是完成度比较难看。

二月数据如下:编程18/28,锻炼23/28,钢琴24/28,读书6/28,写作11/28。

找工作停滞了,设定目标新投6-8份简历,实际一份都没投,做了一点点西海岸工作相关的信息搜集,然后没了后续。二月中旬有个工作进行了一面,面完后感觉也还行,觉得进二面应该没问题,毕竟我恰巧跟面试官在几个月前network过,然而事与愿违,下旬时收到被拒的消息。伴侣问我感受如何,我嘴上说无所谓,心理上还是受了挫,反应在行动上就是不仅几天没看新工作的信息,连编程课都搁置了快一周。

编程课的目标是每天完成45分钟的课程内容,现在仍然在20分钟徘徊,也许是目标定高了,三月我打算调整到30分钟。我还搜集了一些javascript做练习的网站,得多练一下。编程还处于被动学习的阶段,只是在被动吸收内容,没有主动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或是主动找题来做,这两方面可以多留意一下。三月还需要做一个决定:就是要不要去申请CS相关的硕士项目?这个要当成一个调研项目来进行。

锻炼完成度不错,把之前每天30分钟的锻炼加到了45分钟,做的最多的依然是普拉提,同时对有芭蕾元素的锻炼产生了兴趣。之前说要加入柔韧性和有氧锻炼只是零星实施了下,不够系统。吃饭方面有点失控,有天外食撑爆了,缓了几天胃才舒服回来,三月不能再让这样的事发生了。

本月钢琴的练习表现特别突出,因为碰到了《溜冰圆舞曲》这首跟童年快乐回忆有关的曲子,练习时格外投入,不顺的时候就去找视频模仿,粘着琴反复练,因为练熟了弹得不错,被老师表扬后心情愉悦之下更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练习。这么一来我又是在重复从前学习里的偏科模式,喜欢学的和学的好的更愿意投入,进入良性循环越学越好。希望不久之后编程也能够进入这样的良性循环。

读书彻底搁置,没有看完一本书,二月初翻开了Invisible Women这本比较学术的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学术书籍彻底厌倦,尽管我对话题很感兴趣,也终究没看下去。读书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本月的屏幕时间又反弹回了4个多小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刷社交网络,而且又重回到一起床就刷社交网络的坏习惯。

写作没有达到隔天写memoir的目标,但因为加入了写作小组,终于把一本想写的书开了头,并得到了很多反馈。立的两篇博客的目标超额完成,写了三篇。立的三篇书评的目标倒了,下月继续。

总的来说,二月有所倦怠,三月得跟自己加加油鼓鼓劲。

三月目标:

找工作:将找工作列入每日必做事项,查信息,递简历,联系人network。(1.5小时)

编程:每日完成30分钟内容,并复习之前的两项内容,做两道题。(2小时)

锻炼:按一天力量一天有氧更系统地锻炼,同时注意饮食,开始尝试meal plan。

钢琴:继续每日练习,每天加入a dozen a day那本书的技术练习,加深理论学习,完成coursera上的爱丁堡大学的音乐理论课。

读书:至少读三本书,将社交网络时间控制在三小时以下。

写作:三篇书评,两篇博客,每周两次的memoir写作。

南半球的一月
总结

总结丨2021年01月

新的一年里,我想把生活变得更有目的和计划,于是重新开始用子弹笔记法来规划生活。这个方法很久前就知道,之前我尝试用过一次Franklin Covey出的日程本,皮质外壳,很大很厚,当时没坚持下去,现在回头看有两点原因,一是本子设计过于细化,把很多东西框死了,不太适合个性化;另一个原因是我设定了计划却总是做不完,翻看本子一看有那么多没做完就很气馁,于是渐渐不想用了,也没去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执行失败,如何灵活调整。

看了一个豆友的推荐视频后,我买了Leuchtturm1917的小本子,很轻便,页面是点状格子,可以按自己需求来灵活设计。在油管上看了一两个视频后,我照着弄了个很简单的设计,跟子弹笔记法发明人的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加了个habit tracker页面,包括如下项目:起床时间,睡觉时间,学码/练琴/锻炼/读书/写作的打卡。每天晚上我会花一点时间计划一下明天,并写一两句当日的总结。每周会回顾一下,写一小段的总结并计划下一周。每月写长一些的总结

一月的31天里,打卡记录如下:学码23天,锻炼24天,练琴24天,读书23天,写作远未达标,写了2天。

编程网课上的是Udemy上Angela Yu的网页开发Bootcamp。我学得有点慢,现在在Section 7,二月需要调整进度,每天多推一点进度,并在网课之外多找些练习来做。

一月头一个星期把油管上各种健身视频都试了一轮,最后最喜欢的是普拉提,常看的是Move With Nicole这个博主。她的节奏慢一些,能跟得上,强度适中,做完不会大汗淋漓,也不会觉得完全没锻炼到,一个30分钟的练习跟着做完还是很酸的。另外Lottie Murphy和Dansique Fitness这两个频道我也跟着练过,前一个二十几分钟的视频比较多,后一个有不少45分钟到1小时的练习可以选。一个月锻炼下来腰腿都紧实了很多。二月的目标是继续做普拉提,同时多一些柔韧性训练和专门针对肩膀和手臂的训练。

练琴倒是有练,但还没有掌握正确的练琴方法,在油管上看了台湾小哥的科学钢琴频道后做了一些方法上的改进。另外这个月在油管上看完了郎朗和知乎合作的郎朗钢琴课系列,两倍速过完的,没有做笔记,所以只有粗浅印象。郎朗把概念解释得很清楚,还经常用很搞笑的类比,蛮好玩的。

书读了以下几本(把2020年12月读的也算上了):

White Fragility 

Returning to Reims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Dear Ijeawele, or A Feminist Manifesto in Fifteen Suggestions (Audio Book)

Educated

Born a Crime

The Handmaid’s Tale

Dress Your Family in Corduroy and Denim

大部分是在手机Kindle App和我的古老Kindle上读完的。每天见缝插针地读,外出坐在车上时读一读,白天没有动力干别的时候读一读,想刷社交网络的时候读一读,晚上睡前读一读。我读书很慢,一本250-300页的英文书差不多都得7-9小时,一本书差不多一周读完。去看过一些如何快速阅读的视频,但还没有怎么认真实践。二月的目标是保持这个读书速度,如果能提速那更好,同时读完的书要写读书笔记。

写作完全没达标的主要原因是目标不明确。二月的具体写作目标是:1. 每两天写至少一页的memoir;2. 写1月读的7本书的读书笔记,最低要求是三篇;3. 写两篇博客,什么主题都行。4.写2月的月总结。

1月的另一个进步是吃饭更认真更有意识了,这样大大减少了吃撑的次数和因为吃撑带来的困意。

一月做得还不错,二月继续朝制定的目标前进。

总结

总结丨2020及以前,2021及以后

这篇总结可以写得很积极,也可以写得很消极,是前者还是后者取决于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发生的事情。之前我很丧,躺平了两年,2020年慢慢爬起来了。2021年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调整心态,做一个正向的人,所以这篇我也尽量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写。

2020年的世界大事件是疫情,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冲击,而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从呆了五年的文科博士项目休了学。2020年春季学期末时跟导师说明了情况,然后在秋季学期开始时向系里提交了休学申请。不少朋友劝我不要离开,觉得我历尽周折才申请到的项目就这么放弃未免可惜,但我去意已决,博士论文已经完全没有什么动力继续下去,未来也不打算呆在学界,继续拖下去的意义已经不大。五年的时间看着像是浪费了,但我用五年弄清了我不喜欢什么以及什么样的环境会让我崩溃,也算是有所收获。提交完申请的那一刻我心理上轻松了很多。尽管在疫情里没有做好下一步就选择休学是一个高危行为,但我也实在不想再拖了,做了决定才能继续向前走。

休学后的计划并不明朗,思考一番后我决定先找高等教育里的非学术岗位,我并不是非得去工作,但我无法过全职主妇的生活,有一份收入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当主妇没收入这件事让我很有压力且没有安全感,我没法在这种压力下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了找工作的决定后,我约了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职业咨询师,帮自己理清头绪,看看能找什么样的工作。接下来就是跟不同的人约informational interview,看学校放出了什么岗位并去申请。

从十月到一月约了三十来人做informational interview,提交了大约15份工作申请,不算多,其中大部分被拒,有两份进了一面,一份进了二面。中间不断收拒信时士气受到打击,但除了继续申下一份工作似乎也干不了其他的。进了二面的那份工作我自认准备得认真充分,面试后感觉也还不错。但过了两周后再回头细想当时的表现,又觉得这里那里没做好,现在能做的就是总结当初没做好的部分,争取在下一次的时候表现得更好。悔恨纠结和懊恼是没用的,只会消耗自己且阻碍行动这是我以前常有的情绪反应和思维模式,以后得专攻这一块儿进行改进:少想一些,多行动一些;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想东西,最后这些想法得尽量化成行动。

找教育行业工作的同时也稍微琢磨了下转码。转码差不多是北美文科生转行的默认设置,一开始我在freecodecamp上跟着html一关一关过,结果学到某个码时卡住了,怎么debug都不成功,放弃了。后来又尝试了The Odin Project,一上来就是一堆unix的这这那那要记,结果我没记住,没多久也放弃了。感恩节趁着打折买了几个udemy的课,一月以来每天上一点点,已经坚持了快一个月。现在遇到的问题是要不要破釜沉舟全力转码,回顾过往,我好像从未有过破釜沉舟的勇气。我对计算机编程有兴趣和热情吗?能坚持下来所有的课程吗?现阶段我的转码动机还是因为这个行业好找工作,且收入不错,能够做数字游民。准备给自己一周的时间想清这些问题并列出行动计划。说到热情,其实我最有热情的是社会正义,教育公平,环保这些,但这些都是需要用爱发电的行业,而我有养孩子和给父母养老这样的现实要考虑,最需要考虑的是钱。

2020年是我的本命年,它不是一个好年头,大家都过得糟心,但也有好事发生,比如我在后院倒腾了一个菜园并有很多收成,终于有了从小就想要的钢琴并开始学习,建了一个博客,在她乡上组织了几次活动。最重要的是我和家人都还健康地活着,在2016-2018年经历过那种不想活的抑郁情绪后,现在觉得活着就是目标。2021年我的人生要重新开始,充满了不确定但也充满了无限可能。大方向上我有如下目标:

1. 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行动力,多行动少纠结。

2. 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习惯

3. 锻炼身体,早睡早起

4. 多读书多练琴多写东西少刷社交网络

读书

读书丨White Fragility

此书作者是白人女性,目标读者是白人群体,讲的是白人在被指出有种族歧视行为时的那类不承认,狡辩,愧疚,恼羞成怒的心理和行为,作者给它起了个名字:白色脆弱。作者分析了这种反应的成因,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由于种族主义者常被刻画成那种极端的十恶不赦的坏人,当一些白人被指出有种族歧视行为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道德水准受到了挑战,所以第一反应就是极力辩解自己不是种族歧视者。

作者指出,种族歧视是一个系统化的体制,没有人能不受它影响,白人在这个体制中内化了自己高人一等的印象,并不断从中受益,压制其他有色人种群体,尤其是黑人。白人对自身歧视行为的极力辩解不会让这个糟糕的制度有任何改变,只会继续帮助维持这个体制。作者呼吁白人放下白人脆弱,保持开放和终身学习的心态,学会倾听黑人群体的声音,并接受这个学习过程中自己一定会感到不舒服,这样自己才能慢慢消解种族制度加在身上的影响。

讲种族歧视的书很多,这本书新的地方就是把一种常见现象命名并理论化,有了白色脆弱这个名字,下次如果再遇见符合这个标签的名字就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了。而且本书不仅有理论诠释,还有现实指导,给了白人群体放下白色脆弱的具体指导意见。

虽然这书是写给白人群体的,但其实所有人都应该来读一读这本书。另外,这个分析框架似乎也可以大致来框一框性别和阶级,比如男性脆弱,中上产脆弱等等。期待有人来写这两本书。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